- 田慧生;
党的二十大以来,教材战线认真学习领会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推进新时代教材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当前,教材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要以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程教材为主线,以推进教材建设和管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强化国家事权、完善体制机制、严格制度规范、加强全程监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教材编写出版单位要以教材全面编修为契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精品意识,全面提高教材编写出版质量。
2023年09期 v.43;No.479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下载次数:8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田慧生;
党的二十大以来,教材战线认真学习领会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推进新时代教材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当前,教材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要以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程教材为主线,以推进教材建设和管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强化国家事权、完善体制机制、严格制度规范、加强全程监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教材编写出版单位要以教材全面编修为契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精品意识,全面提高教材编写出版质量。
2023年09期 v.43;No.479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下载次数:8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石鸥;高湘平;
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教科书研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40多年的发展史中,总伴有那么一家机构和他的团队的影子。这个影子和我国教科书研究发展如影随形,他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研究团队。我们称这一现象为教科书研究的“人教现象”,把这个团队称为“人教团队”。教科书研究的“人教现象”不仅表现在重视教科书研究,还表现在教科书研究主题的辨识度高:教科书研究实用性强,聚焦服务教科书使用,服务教科书编写。教科书研究的“人教现象”为确保教科书的有效使用、确保基础教育的质量作出了贡献;为生产高质量的教科书文本奠定了学术基础;完善了以研助编、研编结合的教科书建设模式;巩固和加强了一个独特的教科书学术共同体。当然,实用性过强的研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反思、批判与质疑,并强化了学科中心倾向。进入新时代,人教团队全面开启了自觉的学术提质行动。
2023年09期 v.43;No.479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石鸥;高湘平;
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教科书研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40多年的发展史中,总伴有那么一家机构和他的团队的影子。这个影子和我国教科书研究发展如影随形,他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研究团队。我们称这一现象为教科书研究的“人教现象”,把这个团队称为“人教团队”。教科书研究的“人教现象”不仅表现在重视教科书研究,还表现在教科书研究主题的辨识度高:教科书研究实用性强,聚焦服务教科书使用,服务教科书编写。教科书研究的“人教现象”为确保教科书的有效使用、确保基础教育的质量作出了贡献;为生产高质量的教科书文本奠定了学术基础;完善了以研助编、研编结合的教科书建设模式;巩固和加强了一个独特的教科书学术共同体。当然,实用性过强的研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反思、批判与质疑,并强化了学科中心倾向。进入新时代,人教团队全面开启了自觉的学术提质行动。
2023年09期 v.43;No.479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潘华云;孔凡哲;
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教材使用是教材建设的重要环节,关涉国家意志的教学实现,关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涉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在新课标理念下,教材使用要实现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从“基于教材”到“创生教材”、从“离身认知”到“具身体验”的逻辑转向。要转变教材使用观念,提升教师的教材理解力;创新教材使用方式,提升教材使用领导力;加强教材使用保障,构建教材服务体系;改进教材使用评价,锚定学生全面发展。
2023年09期 v.43;No.479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下载次数:18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潘华云;孔凡哲;
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教材使用是教材建设的重要环节,关涉国家意志的教学实现,关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涉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在新课标理念下,教材使用要实现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从“基于教材”到“创生教材”、从“离身认知”到“具身体验”的逻辑转向。要转变教材使用观念,提升教师的教材理解力;创新教材使用方式,提升教材使用领导力;加强教材使用保障,构建教材服务体系;改进教材使用评价,锚定学生全面发展。
2023年09期 v.43;No.479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下载次数:18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李臣之;郑涵;梁舒婷;黄晶榕;
通过对1239名香港中小学生调查发现,香港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水平相较于之前的同类研究有所提高,但是,在“个体价值”的认识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自身与国家发展的密切关系,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价值或共享感的主观认知明显不足;香港中小学生国家认同在年级、母亲国籍、曾就读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香港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在7个维度呈正相关。依据调查结果,建议鼓励香港中小学生到内地研学实践,或到粤港澳大湾区港澳子弟校或子弟班就读,重点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祖国发展大局,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潮流,以提升香港学生参与祖国建设的意识和自信;加强香港教师爱国教育培训,聚焦国家认同教育目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铸牢学生的政治思想基础;发挥母亲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的促进作用,加强家校协同,优化国家认同教育的家庭环境,系统提升学生国家认同水平。
2023年09期 v.43;No.479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下载次数:8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臣之;郑涵;梁舒婷;黄晶榕;
通过对1239名香港中小学生调查发现,香港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水平相较于之前的同类研究有所提高,但是,在“个体价值”的认识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自身与国家发展的密切关系,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价值或共享感的主观认知明显不足;香港中小学生国家认同在年级、母亲国籍、曾就读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香港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在7个维度呈正相关。依据调查结果,建议鼓励香港中小学生到内地研学实践,或到粤港澳大湾区港澳子弟校或子弟班就读,重点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祖国发展大局,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潮流,以提升香港学生参与祖国建设的意识和自信;加强香港教师爱国教育培训,聚焦国家认同教育目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铸牢学生的政治思想基础;发挥母亲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的促进作用,加强家校协同,优化国家认同教育的家庭环境,系统提升学生国家认同水平。
2023年09期 v.43;No.479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下载次数:8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和学新;赵方霞;
“五育并举”背景下课程融合是新时代课程改革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的重要问题。对80个案例学校的实践探索分析发现,学校课程融合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坚持以德育为先,追求人的整全发展的课程目标;以不同要素为组织中心,多向度构建融合的课程体系;内部支持与外部支持相结合,保障课程的有效融合;转变“唯结果”导向,注重过程和发展的动态型评价。案例学校课程融合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课程融合思想有非此即彼的嫌疑,课程融合中存在拼凑化的现象,支持课程融合的保障系统不完善,缺乏适切的课程融合评价机制。“五育并举”背景下的课程融合,应树立系统整体的教育观,坚持课程融合集体审议原则,完善支持保障系统,探索“五育并举”背景下课程融合的评价体系。
2023年09期 v.43;No.479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3K] [下载次数:17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和学新;赵方霞;
“五育并举”背景下课程融合是新时代课程改革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的重要问题。对80个案例学校的实践探索分析发现,学校课程融合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坚持以德育为先,追求人的整全发展的课程目标;以不同要素为组织中心,多向度构建融合的课程体系;内部支持与外部支持相结合,保障课程的有效融合;转变“唯结果”导向,注重过程和发展的动态型评价。案例学校课程融合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课程融合思想有非此即彼的嫌疑,课程融合中存在拼凑化的现象,支持课程融合的保障系统不完善,缺乏适切的课程融合评价机制。“五育并举”背景下的课程融合,应树立系统整体的教育观,坚持课程融合集体审议原则,完善支持保障系统,探索“五育并举”背景下课程融合的评价体系。
2023年09期 v.43;No.479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3K] [下载次数:17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道宇;
作为核心素养时代育人新范式,学科实践不是替代而是超越了探究学习。这种超越主要集中在对探究虚假化的纠正上,具体表现为学科实践在活动目标层面以自身目的的明确性和学科具体性而纠正探究学习的盲动化,在活动内容层面以自身的知行一体性而纠正探究学习的形式化,在活动路径层面以自身的复调性、多维性和知行一体性而纠正探究学习的程式化,在活动客观性层面以自身可为实在存在提供最佳本体论证明和为符合真理论与客观理解论提供坚实价值依据而纠正探究学习的主观化,在活动社会性层面以自身突出的内在社会性而纠正探究学习的个人化。
2023年09期 v.43;No.479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19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杨道宇;
作为核心素养时代育人新范式,学科实践不是替代而是超越了探究学习。这种超越主要集中在对探究虚假化的纠正上,具体表现为学科实践在活动目标层面以自身目的的明确性和学科具体性而纠正探究学习的盲动化,在活动内容层面以自身的知行一体性而纠正探究学习的形式化,在活动路径层面以自身的复调性、多维性和知行一体性而纠正探究学习的程式化,在活动客观性层面以自身可为实在存在提供最佳本体论证明和为符合真理论与客观理解论提供坚实价值依据而纠正探究学习的主观化,在活动社会性层面以自身突出的内在社会性而纠正探究学习的个人化。
2023年09期 v.43;No.479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19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 ]
- 李如密;赵明洁;
教学共鸣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教学场域内,以具有感染力和启迪性的教学内容为中介,主体间思想和情感契合相通、和谐一致的教学过程,及其所达成的教学完满状态。基于主体间性哲学,教学共鸣在时空条件上具有主体共在性,在触发机制上具有经验相似性,在活动方式上具有主体交互性,在表现形式上具有行为默契性。教学共鸣有利于建立精神层面的主体合作关系,有利于师生获得美美与共的课堂体验,有利于营造师生彼此成就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守持教育的终极关怀。可以通过组织、触发、表达和调配四个方面的策略实现教学共鸣:设置悬念,营造反差,利用铺垫和反转触动学生;转换视角,巧用类比,在相似与差异中寻找共鸣点;注入想象,描绘细节,增强表达的画面感与信念感;把握节奏,适时停顿,用气氛带动学生走进情境。
2023年09期 v.43;No.479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1K] [下载次数:7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如密;赵明洁;
教学共鸣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教学场域内,以具有感染力和启迪性的教学内容为中介,主体间思想和情感契合相通、和谐一致的教学过程,及其所达成的教学完满状态。基于主体间性哲学,教学共鸣在时空条件上具有主体共在性,在触发机制上具有经验相似性,在活动方式上具有主体交互性,在表现形式上具有行为默契性。教学共鸣有利于建立精神层面的主体合作关系,有利于师生获得美美与共的课堂体验,有利于营造师生彼此成就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守持教育的终极关怀。可以通过组织、触发、表达和调配四个方面的策略实现教学共鸣:设置悬念,营造反差,利用铺垫和反转触动学生;转换视角,巧用类比,在相似与差异中寻找共鸣点;注入想象,描绘细节,增强表达的画面感与信念感;把握节奏,适时停顿,用气氛带动学生走进情境。
2023年09期 v.43;No.479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1K] [下载次数:7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叶波;
“五育融合”是中国基础教育教学变革的基本方向,是回应“如何培养人”和提升“育人质量”的发展方向与基本途径。基于“教育”与“教学”、“融合”与“边界”的基本关系,走向融合的“五育”既各有其“边界”,又有相互联通的“基点”。“教学”是“教育”的中心,是教育的内核,以“中心—边界”的方式为教育划定边界,“五育”应各有其“教学”中心,不能假借融合的名义消解中心。以“教学”为中心的“五育融合”,应该思考“教什么”和“情境条件”的问题;以“融合”为指向的教学,应该思考知识的转化、发展的整合和思维的关联问题。从教学的边界走向融合的教育,需要守正创新,以教学的知识逻辑守护边界,以教学的转化逻辑开启融合基础,以教学的实践逻辑通达融合之境。
2023年09期 v.43;No.479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1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叶波;
“五育融合”是中国基础教育教学变革的基本方向,是回应“如何培养人”和提升“育人质量”的发展方向与基本途径。基于“教育”与“教学”、“融合”与“边界”的基本关系,走向融合的“五育”既各有其“边界”,又有相互联通的“基点”。“教学”是“教育”的中心,是教育的内核,以“中心—边界”的方式为教育划定边界,“五育”应各有其“教学”中心,不能假借融合的名义消解中心。以“教学”为中心的“五育融合”,应该思考“教什么”和“情境条件”的问题;以“融合”为指向的教学,应该思考知识的转化、发展的整合和思维的关联问题。从教学的边界走向融合的教育,需要守正创新,以教学的知识逻辑守护边界,以教学的转化逻辑开启融合基础,以教学的实践逻辑通达融合之境。
2023年09期 v.43;No.479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1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车丽娜;王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学评价改革经历了夯实基础的甄选型教学评价时代、素质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时代、聚焦核心素养的高质量教学评价时代。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在传承中发展创新,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包括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评价育人理念,构建了深度教学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评价路径,打造了多维多向动态反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建立了“五育融合”的全要素评价指标,推动了数字赋能的评价技术发展。展望未来,教学评价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继承历史经验,推进传统教学评价理念的创新发展;解决时代难题,协调育人与甄别教学评价功能;立足本土文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教学评价体系;顺应未来趋势,建构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取向。
2023年09期 v.43;No.479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9K] [下载次数:2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车丽娜;王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学评价改革经历了夯实基础的甄选型教学评价时代、素质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时代、聚焦核心素养的高质量教学评价时代。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在传承中发展创新,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包括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评价育人理念,构建了深度教学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评价路径,打造了多维多向动态反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建立了“五育融合”的全要素评价指标,推动了数字赋能的评价技术发展。展望未来,教学评价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继承历史经验,推进传统教学评价理念的创新发展;解决时代难题,协调育人与甄别教学评价功能;立足本土文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教学评价体系;顺应未来趋势,建构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取向。
2023年09期 v.43;No.479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9K] [下载次数:2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王迪;高德胜;
对教材插图的专业使用作出学术阐释与说明,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功能,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引领公众对图像的正确认知,是图像时代十分迫切的任务。从教育专业的视角出发,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插图作为教材的基本材料,与文字一样,也承担着生活叙事的功能。具体到中年段的教材,叙事语境之外的图片发挥着装饰的作用;而在图片与文字共同构成的生活事件的语境内,图片在叙事内容的表征、解释和组织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插图表现出强烈的叙事自觉,而在教材的修订中,可以从增强图片的审美自觉、提高图片选用的道德意识、考虑图文的组织形式三个方面来优化图片的选择和编排。
2023年09期 v.43;No.479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下载次数:1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迪;高德胜;
对教材插图的专业使用作出学术阐释与说明,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功能,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引领公众对图像的正确认知,是图像时代十分迫切的任务。从教育专业的视角出发,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插图作为教材的基本材料,与文字一样,也承担着生活叙事的功能。具体到中年段的教材,叙事语境之外的图片发挥着装饰的作用;而在图片与文字共同构成的生活事件的语境内,图片在叙事内容的表征、解释和组织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插图表现出强烈的叙事自觉,而在教材的修订中,可以从增强图片的审美自觉、提高图片选用的道德意识、考虑图文的组织形式三个方面来优化图片的选择和编排。
2023年09期 v.43;No.479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下载次数:1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永祥;
语文学习中的言语思维是在“言象意”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综合融通中发生发展的,它浸染着民族文化心理特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点,言语思维结构与言语实践结构具有同构性。语文学习中的言语思维发展是在真实的言语实践情境中,以言语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在言象意相互转化和综合融通的思维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通过找准“最近发展区”、展开有挑战性的言语实践活动、言语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多元对话等多种路径实现的。
2023年09期 v.43;No.479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永祥;
语文学习中的言语思维是在“言象意”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综合融通中发生发展的,它浸染着民族文化心理特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点,言语思维结构与言语实践结构具有同构性。语文学习中的言语思维发展是在真实的言语实践情境中,以言语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在言象意相互转化和综合融通的思维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通过找准“最近发展区”、展开有挑战性的言语实践活动、言语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多元对话等多种路径实现的。
2023年09期 v.43;No.479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欢;
社会各界对语文教科书选文改写存在一些争论和质疑,原因在于选文改写未系统分析改写艺术,也并未设立科学的改写方案,使得改写价值无法得到标准化评估。为了论证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改写价值,尝试提出有依据的改写建议和教学方向,以低年段的346个改写词语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词语改写特色,品析词语改写的规范性、时代性、优化性,提出更加精确化、时代化、创新化的词语改写建议,以及“深度解构文本”“提升鉴赏表达能力”“培养语言意识”“激励阅读原作”的教学方向。
2023年09期 v.43;No.479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欢;
社会各界对语文教科书选文改写存在一些争论和质疑,原因在于选文改写未系统分析改写艺术,也并未设立科学的改写方案,使得改写价值无法得到标准化评估。为了论证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改写价值,尝试提出有依据的改写建议和教学方向,以低年段的346个改写词语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词语改写特色,品析词语改写的规范性、时代性、优化性,提出更加精确化、时代化、创新化的词语改写建议,以及“深度解构文本”“提升鉴赏表达能力”“培养语言意识”“激励阅读原作”的教学方向。
2023年09期 v.43;No.479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符艳;
在中央历史教学问题委员会指导下,1954—1956年由教育部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集全国之力编辑出版的统编历史教材,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真正的中小学统编历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这套教材集思想性、科学性与适切性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学科专家、一线名师和专业编辑“三结合”队伍的密切配合和协同作战,不仅在教材内容和编写方法方面有许多创新,在装帧设计特别是插图方面也有重要突破,值得研究和借鉴。
2023年09期 v.43;No.479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符艳;
在中央历史教学问题委员会指导下,1954—1956年由教育部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集全国之力编辑出版的统编历史教材,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真正的中小学统编历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这套教材集思想性、科学性与适切性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学科专家、一线名师和专业编辑“三结合”队伍的密切配合和协同作战,不仅在教材内容和编写方法方面有许多创新,在装帧设计特别是插图方面也有重要突破,值得研究和借鉴。
2023年09期 v.43;No.479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邢成云;王尚志;
抽象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也是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基本方式。数学化的过程就是抽象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并加强数学抽象能力培养可以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在概念的来龙去脉中,在命题(公式、性质、法则、定理)或原理的形成与发展中,在规律的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在几何直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在数学建模及其应用过程中,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凝练过程中,在解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三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
2023年09期 v.43;No.479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下载次数:1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邢成云;王尚志;
抽象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也是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基本方式。数学化的过程就是抽象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并加强数学抽象能力培养可以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在概念的来龙去脉中,在命题(公式、性质、法则、定理)或原理的形成与发展中,在规律的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在几何直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在数学建模及其应用过程中,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凝练过程中,在解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三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
2023年09期 v.43;No.479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下载次数:1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军翔;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关键能力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关键能力是高考的“四层”考查内容之一。从《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四项关键能力的视角出发,化学学科关键能力与高考化学学科关键能力既辩证统一又有所不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表现。教学实践中,要正确处理教学与高考的关系,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并正确对待社会关切,以化学学科关键能力为指向,促进中学化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3年09期 v.43;No.479 1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下载次数:7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军翔;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关键能力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关键能力是高考的“四层”考查内容之一。从《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四项关键能力的视角出发,化学学科关键能力与高考化学学科关键能力既辩证统一又有所不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表现。教学实践中,要正确处理教学与高考的关系,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并正确对待社会关切,以化学学科关键能力为指向,促进中学化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3年09期 v.43;No.479 1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下载次数:7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孙鹏;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的过程中,评价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目前,对于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尚显不足。生物学核心素养测评框架包含情境与任务、学科知识、关键能力、思想观念四个测评维度。生物学核心素养测评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可为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生物学学业水平考试等大规模教育考试的命题与评价提供直接依据或有价值的参考。
2023年09期 v.43;No.479 13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16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孙鹏;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的过程中,评价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目前,对于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尚显不足。生物学核心素养测评框架包含情境与任务、学科知识、关键能力、思想观念四个测评维度。生物学核心素养测评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可为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生物学学业水平考试等大规模教育考试的命题与评价提供直接依据或有价值的参考。
2023年09期 v.43;No.479 13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16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刘畅;尹爱青;李广;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回应了学校美育的时代要求。音乐课程的创新发展凸显素养导向的目标定位,聚焦综合育人的内容整合,强调艺术体验的综合实践,完善了学业要求与质量标准,为音乐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音乐课程的价值旨归是以创造为魂,发展创新思维;以文化为基,坚定文化自信;以素养为根,实现育人价值。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实施的路径优化应坚持“素养导向”的逆向设计,强调“大概念”整合的持续理解,体现“教—学—评”一致的表现性评价,注重“情境化”任务驱动的艺术实践,进而发挥音乐课程“以美育人”的价值功能,实现新时代学校美育的高质量发展。
2023年09期 v.43;No.479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下载次数:10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畅;尹爱青;李广;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回应了学校美育的时代要求。音乐课程的创新发展凸显素养导向的目标定位,聚焦综合育人的内容整合,强调艺术体验的综合实践,完善了学业要求与质量标准,为音乐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音乐课程的价值旨归是以创造为魂,发展创新思维;以文化为基,坚定文化自信;以素养为根,实现育人价值。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实施的路径优化应坚持“素养导向”的逆向设计,强调“大概念”整合的持续理解,体现“教—学—评”一致的表现性评价,注重“情境化”任务驱动的艺术实践,进而发挥音乐课程“以美育人”的价值功能,实现新时代学校美育的高质量发展。
2023年09期 v.43;No.479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下载次数:10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